范文:
在学术研讨会上,当专家们针对敏感议题展开激烈辩论时,场下的年轻学者们噤若寒蝉,生怕触及到任何可能的争议话题。
常见问答知识清单:
1. 噤若寒蝉的意思是什么?
2.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3.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
4. 噤若寒蝉和沉默寡言有什么区别?
5.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作什么情境?
6.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的感情色彩是什么?
7. 噤若寒蝉的用法有哪些?
8. 噤若寒蝉的近义词有哪些?
9. 噤若寒蝉的用法举例有哪些?
10. 如何正确使用噤若寒蝉这个成语?
详细解答:
1. 噤若寒蝉的意思是指因为害怕或紧张而像寒蝉一样一声不吭,形容人因恐惧而沉默不语。
2.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滑稽列传》,原文是“噤若寒蝉,不敢有所言”。
3. 噤若寒蝉的典故源自古代,比喻在权势压迫下不敢发表意见的人,如同深秋的寒蝉一样,不敢鸣叫。
4. 噤若寒蝉和沉默寡言的区别在于,噤若寒蝉强调的是因为害怕或恐惧而不敢说话,而沉默寡言则是指性格上不善于言辞,不爱多说话。
5.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在描述人在压力或危险环境下不敢发声的情境。
6.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的感情色彩是贬义的,用来形容人因恐惧而不敢直言。
7. 噤若寒蝉的用法通常是在描述人或群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沉默状态。
8. 噤若寒蝉的近义词有:缄默不语、沉默寡言、缄口不言等。
9. 噤若寒蝉的用法举例:
面对领导的质问,员工们噤若寒蝉,不敢回答。
在敏感的政治议题上,学者们噤若寒蝉,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10. 如何正确使用噤若寒蝉这个成语:
在使用时应注意语境,确保表达的是因恐惧而不敢说话的意思。
避免滥用,确保成语的使用与句意相符,不造成语义重复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