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通鉴

范文:

资政通鉴

《资政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该书以纪传体为基础,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末年(公元959年)的1362年历史,共计294卷。以下是《资政通鉴》的简介:

一、编纂背景

《资政通鉴》的编纂源于司马光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当时历史著作的不足。在北宋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存在着记载不实、编纂混乱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司马光立志编纂一部全面、客观、严谨的历史巨著。

二、编纂特点

1. 编年体:以年代为序,按年月日记载历史事件,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2. 纪传体:在纪传体基础上,结合编年体,使读者既能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又能了解事件背后的人物。

3. 客观严谨:司马光在编纂《资政通鉴》时,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避免主观臆断。

4. 内容丰富:全书共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5. 语言简练:司马光在编纂《资政通鉴》时,注重语言的简练,使读者易于理解。

三、历史价值

《资政通鉴》作为一部全面、客观、严谨的历史巨著,具有以下历史价值:

1. 丰富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2. 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提供了有益借鉴。

3. 传播了儒家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 促进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总之,《资政通鉴》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常见问答知识清单:

1. 《资政通鉴》是谁编纂的?

2. 《资政通鉴》的编纂背景是什么?

3. 《资政通鉴》的编纂特点有哪些?

4. 《资政通鉴》的历史价值有哪些?

5. 《资政通鉴》与《史记》有什么区别?

6. 《资政通鉴》的编纂过程是怎样的?

7. 《资政通鉴》的编纂时间有多长?

8. 《资政通鉴》的编纂地点在哪里?

9. 《资政通鉴》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0. 《资政通鉴》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解答:

1. 《资政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

2. 《资政通鉴》的编纂背景是司马光对当时历史著作的不足感到担忧,立志编纂一部全面、客观、严谨的历史巨著。

3. 《资政通鉴》的编纂特点有编年体、纪传体、客观严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

4. 《资政通鉴》的历史价值有丰富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提供了有益借鉴,传播了儒家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5. 《资政通鉴》与《史记》的区别在于,《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而《资政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年代为序。

6. 《资政通鉴》的编纂过程是司马光在北宋时期组织了一批学者,历时19年完成。

7. 《资政通鉴》的编纂时间约为19年。

8. 《资政通鉴》的编纂地点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9. 《资政通鉴》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10. 《资政通鉴》对后世的影响包括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来自网络,本站编辑整理,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请自行分辨。

本文链接:https://www.fanwenmi.cn/fanwen/5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