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资政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该书以纪传体为基础,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末年(公元959年)的1362年历史,共计294卷。以下是《资政通鉴》的简介:
一、编纂背景
《资政通鉴》的编纂源于司马光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当时历史著作的不足。在北宋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存在着记载不实、编纂混乱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司马光立志编纂一部全面、客观、严谨的历史巨著。
二、编纂特点
1. 编年体:以年代为序,按年月日记载历史事件,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2. 纪传体:在纪传体基础上,结合编年体,使读者既能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又能了解事件背后的人物。
3. 客观严谨:司马光在编纂《资政通鉴》时,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避免主观臆断。
4. 内容丰富:全书共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5. 语言简练:司马光在编纂《资政通鉴》时,注重语言的简练,使读者易于理解。
三、历史价值
《资政通鉴》作为一部全面、客观、严谨的历史巨著,具有以下历史价值:
1. 丰富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2. 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提供了有益借鉴。
3. 传播了儒家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 促进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总之,《资政通鉴》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常见问答知识清单:
1. 《资政通鉴》是谁编纂的?
2. 《资政通鉴》的编纂背景是什么?
3. 《资政通鉴》的编纂特点有哪些?
4. 《资政通鉴》的历史价值有哪些?
5. 《资政通鉴》与《史记》有什么区别?
6. 《资政通鉴》的编纂过程是怎样的?
7. 《资政通鉴》的编纂时间有多长?
8. 《资政通鉴》的编纂地点在哪里?
9. 《资政通鉴》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0. 《资政通鉴》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解答:
1. 《资政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
2. 《资政通鉴》的编纂背景是司马光对当时历史著作的不足感到担忧,立志编纂一部全面、客观、严谨的历史巨著。
3. 《资政通鉴》的编纂特点有编年体、纪传体、客观严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
4. 《资政通鉴》的历史价值有丰富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提供了有益借鉴,传播了儒家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5. 《资政通鉴》与《史记》的区别在于,《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而《资政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年代为序。
6. 《资政通鉴》的编纂过程是司马光在北宋时期组织了一批学者,历时19年完成。
7. 《资政通鉴》的编纂时间约为19年。
8. 《资政通鉴》的编纂地点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9. 《资政通鉴》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10. 《资政通鉴》对后世的影响包括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