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鸡肋的典故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鸡肋”一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寓意。其典故源自三国时期,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相传,曹操在与刘备的争夺战中,占领了刘备的根据地——荆州。刘备为了保住荆州,便采用了诸葛亮的计策,假装败退,引诱曹操追击。曹操追至一处,见路旁有一鸡肋,便问左右:“此物何如?”左右答曰:“虽无肉,但味道尚可。”曹操遂笑曰:“此乃鸡肋也,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于是,曹操下令撤退,留下了“鸡肋”这一成语。
“鸡肋”的典故揭示了曹操对形势的无奈与矛盾心态。他虽占据了荆州,但深知此地并非长久之地,因而对这片土地既有占有欲,又感到无味,如同鸡肋一般。这个典故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事物既无多大价值,又难以割舍的状态。
鸡肋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比喻那些既不重要又无法放弃的事物。它既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权衡与取舍,也反映了人生百态中的无奈与妥协。
常见问答知识清单:
1. 鸡肋的典故出自哪个历史时期?
2. 鸡肋的典故与哪部文学作品有关?
3. 鸡肋的典故中,曹操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4. “鸡肋”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什么?
5. 鸡肋的典故中,刘备的目的是什么?
6. 鸡肋的典故中,诸葛亮扮演了什么角色?
7. 鸡肋的典故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8. 鸡肋的典故与成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何关联?
9. 鸡肋的典故在哪些文学作品中有体现?
10. 鸡肋的典故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详细解答:
1. 鸡肋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
2. 鸡肋的典故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有关。
3. 鸡肋的典故中,曹操的心理活动是既想要占有荆州,又觉得荆州并非长久之地,因而感到矛盾和无奈。
4. “鸡肋”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比喻那些既不重要又难以割舍的事物。
5. 鸡肋的典故中,刘备的目的是通过假装败退,引诱曹操追击,从而保住荆州。
6. 鸡肋的典故中,诸葛亮扮演了出谋划策的角色,为刘备提供了保住荆州的计策。
7. 鸡肋的典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形容事物无价值又难以割舍的常用成语。
8. 鸡肋的典故与成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关联密切,都表达了事物既不好也不坏,难以抉择的状态。
9. 鸡肋的典故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有体现,并对后来的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产生了影响。
10. 鸡肋的典故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境,如形容工作、人际关系、选择等,提醒人们在面对抉择时保持理性与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