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国殇》原文
国殇,即国家的哀痛,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悼念国家灾难、英雄牺牲的诗歌形式。以下是一首《国殇》的原文,以及对其的简要注释:
原文:
国殇
天地悠悠,岁月悠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者犹可追,死者长已矣。
注释:
1. 国殇:指国家遭受的巨大灾难,特别是战争带来的伤亡和损失。
2. 天地悠悠,岁月悠悠:形容时间的长久和变迁的无常。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形容战争持续时间之长,以及家书的珍贵。
4.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描绘战争后荒凉凄惨的景象。
5. 生者犹可追,死者长已矣:意味着生者还可以继续生活,而死者则永远离开。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牺牲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哀悼。
常见问答知识清单:
1. 《国殇》的作者是谁?
2. 《国殇》这首诗创作于哪个朝代?
3. 《国殇》的主题是什么?
4. 《国殇》中的“烽火连三月”是什么意思?
5. 《国殇》中的“白骨露于野”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6. 《国殇》中的“生者犹可追,死者长已矣”表达了什么情感?
7. 《国殇》与古代的悼亡诗有何异同?
8. 《国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9. 《国殇》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10. 如何理解《国殇》中的“国殇”一词?
详细解答:
1. 《国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2. 《国殇》这首诗创作于唐代。
3. 《国殇》的主题是悼念战争中的牺牲者,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哀悼之情。
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味着战争持续时间之长,使得家书成为极其珍贵的东西。
5.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描绘了战争后的荒凉景象,充满了死亡和寂静。
6. “生者犹可追,死者长已矣”表达了诗人对生者的同情和对死者的哀悼,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7. 《国殇》与古代悼亡诗在主题上都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悼,但在表现手法上,《国殇》更侧重于描绘战争带来的灾难和荒凉。
8. 《国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杜甫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9. 《国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借鉴或模仿了《国殇》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10. “国殇”一词在《国殇》中特指国家遭受的灾难,特别是战争带来的伤亡和损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